作者:韩逸飞
充分利用我们所处的环境。欧洲建设海上风电母港主要目的是锁定项目资源,减少供货不足导致的施工等待时间,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效率。而我国的海上风电母港,实际上更像是产业园区,地方政府更看重企业入驻所带来的产业链集聚效应。
核心阅读
欧洲建设海上风电母港主要目的是锁定项目资源,减少供货不足导致的施工等待时间,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效率。而我国的海上风电母港,实际上更像是产业园区,地方政府更看重企业入驻所带来的产业链集聚效应。
目前,江苏省如东与射阳两个相距两百余公里的县域,正成为风电产业链的“新引擎”:南通(如东)风电母港装备产业基地已经揭牌,规划建设“华东领先的百亿级海上风电产业园区”;同期,射阳正在打造建设“国际海上风电产业新城”,规划年产值千亿元。两地产业布局虽略有差异,但都瞄准了海上风电母港这一目标。
记者了解到,海上风电母港建设虽然轰轰烈烈展开,但对于有没有必要建,应该怎么建,业内仍众说纷纭。
多地积极打造海上风电母港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海上风电装机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在“抢装”效应带动下,港口在促进产业链集成,迈向“深远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目前,广东阳江、广东揭阳、浙江舟山六横、江苏如东、江苏射阳、山东蓬莱等地纷纷在海岸线孕育海上风电母港,希望打造比肩丹麦埃斯比约港的世界领先的海上风电母港。
不过,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我国的海上风电母港,更多是出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意愿,并非产业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
“我国所谓的海上风电母港,实际上更像是产业园区,地方政府看重企业入驻所带来的产业链集聚效应,以及源源不断带来的就业、税收等可持续收益。”上述业内人士说。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看来,海上风电母港需要做到“产、学、港、研、服”为一体:产,即汇集整机制造商、大部件制造商、通用部件制造商;学,即拥有高校分校与实践基地、风电人员培训中心、国际交流基地;港,即继续扩大港口面积,并完善周边配套;研,即建立测试与实验研究基地、数据监控与分析中心;服,即强化运维服务、设立物流中心、搭建第三方海上项目服务基地以及金融中心。只有做到这五方面,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海上风电母港。
面临后“抢装”时代考验
显然,打造真正的海上风电母港,我国仍需走过较长的探索期。打造一个风电母港对于港口的要求不仅在于地理位置、港口水深、洋流流向、通航时间等地理“硬条件”,对风电母港所处地区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也有更高的要求。
易渡(武汉)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宋燕华表示,想要打造我国的风电母港,首先,要明确行业是否真的有需求。当前市场处于“抢装期”内,2022年后,我国海上风电将不再有国家补贴,与此同时,地方补贴政策尚不明确。所以,一旦受补贴退坡影响,装机量下降,风电母港建设的必要性将大打折扣;其次,风电母港作为经济类基础设施成熟板块,属于长久资产,需要5-10年时间才能收回成本,“抢装期”过后,风电母港的使用率很可能下降;最后,从现实来看,当前风电母港的建设投资回报风险仍然较大。
采访中,一位从事海上风电研究的专业人士向记者透露,欧洲建设海上风电母港主要目的是锁定项目资源,在港口储备设备,减少因供货不足而导致的施工等待时间,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效率。比如,丹麦埃斯比约港、德国不来梅哈芬港、英国赫尔港、荷兰埃姆斯哈文港等世界领先的风电母港,都建立在这些欧洲国家成熟的海上风电产业体系的基础之上。而国内海上风电母港的“产业链基地模式”则与欧洲明显不同。
“我国当前海上风电供应链尚未成熟,母港的建设主要服务于大型制造基地,吸引产业链聚集,长期来看,很难充分降低风电场的海上物流时间。”该人士说。
探寻中国特色风电母港建设模式
越来越多的风电母港沿着我国广阔的海岸线布局,从地图上看,阳江、揭阳、蓬莱等地已在建设之中,阳江力争到 2030 年形成“面向世界的海上风电母港”;揭阳建成国内最大的7万吨级泊位风电专业码头,通航能力380万吨;蓬莱则利用了原有的两个5万吨级大件码头,打造北方最大风电母港。
那么,又该如何打造适应中国风电产业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海上风电母港?
上述从事风电研究的专业人士表示,想建好风电母港,就要做到科学发展,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出经得起考验的海上风电母港发展规划,减少风电企业在运维方面不必要的重复投入,才能真正凸显风电母港的价值。
“风电母港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海上风电业的区域竞争正从风电场开发、风机制造环节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宋燕华指出,“未来我国海上风电将不断向深海探索,海上风机的质量和体积越来越大,运输困难度不断提高。所以,需要以风电母港为圆心,提升整个产业链效率,共同解决市场难题。”
标签:海上风电母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