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科技强国,“科”与“技”缺一不可》的文章,其中提到“让普罗大众认识到基础科研与技术应用同等重要,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并且,从这个角度出发讲述了作者对于科技强国的理解。
而文中的一个观点让我映像颇深:告别狭隘的认知,立足更广阔而有前瞻性的视野。没错,随着我国技术实力的不断增长,加之在生产业积累的丰富经验,如今我们也拥有自己的技术,也创造了不少让世界震惊的中国制造。但是与此同时,同样有不少只在乎眼前短期利益的企业,他们的产品并不注重“内涵”,而是思考如何让消费者短时间注意到自己是“中国制造”,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将“赚钱”作为目的。杀鸡取卵似乎也已经成为他们的盈利模式。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如此,对于这么做的企业来说,可能是自觉后路,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可能是基于一个行业的称重打击。如今随着贸易全球化已经各国交流的不断开展,贸易合作,产品进出口已经非常普遍。而消费者面对商品,也有了更多的对比样品、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时候一个产业如果粗制滥造的产品普遍,那么很有可能给消费者留下的是一个国家的商品缺乏质量的表现。并且,客观的来说,就仪器企业而言,这种现象已经发生了,国产仪器在国内的接受度便是一个例子。
那么国产仪器应该如何突破这个格局呢?私以为要从市场监管和企业自我约束两方面展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方面,市场应该更加规范国产仪器的规格,包括产品本身以及产品的宣传,例如给自研仪器规定一条线。让消费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哪些仪器是拿来主义下的“新瓶旧酒”,哪些是真正自行研制的“优质国货”。而针对那些在产品宣传上夸大处理,或者是仪器质量及后续服务更不上的企业,应该进行一定的约束,包括出口或者竞标。
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人才引进,将目光从专注于研发看得见、摸得着技术成果转向同时兼顾基础科研与技术应用共同发展的模式。并且减少挤牙膏似的产品革新。此外,应该更加重视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而不是技术买卖。这一点并不容易,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独家技术”几乎就是企业的命门,但是客观的来说,以“私藏”作为企业发展的秘诀,对于行业发展确实也是非常不利的。
总的来说,国产仪器想要突破现有的格局,需要企业与市场监管共同作用,将这个国产仪器市场的科研态度朝着利好的方向转变,而这之中,需要的是技术实力与硬件实力的共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