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炼化行业创新和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十一届炼油与石化工业技术进展交流会观察
本刊记者?许帆婷?通讯员?田?曦
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的新课题。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规模化发展,产品高附加值化转型,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产业链安全环保节能等技术创新,都是石油石化行业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在去年底召开的第十一届炼油与石化工业技术进展交流会暨2020石油石化好技术年度发布会上,发布了30项来自石油石化领域的好技术,凸显了行业的创新力量。本次会议由中国石化出版社、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中国化工学会、全国石化行业企业科协联合会、《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及中企创新力科技服务中心联合主办。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等12名专家、学者就炼油化工行业现状和最新技术进展作了专题报告和主题发言。
炼化行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突破
曹湘洪在会上说,要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应对我国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原油加工能力2019年已达到8.75亿吨/年,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炼油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我国炼油工业目前仍存在炼油能力过剩、先进加工能力与落后加工能力并存、清洁生产进程不均衡、新增炼油能力地区分布不合理等方面问题。
从市场角度看,我国炼油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多种因素压缩成品油市场增长空间。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正经历快速发展。2019年我国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分别为124.2万辆和120.6万辆,占汽车总产量及销售量的4.82%和4.69%。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新车销量的20%左右,2035年纯电动车要成为新车销售的主流。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我国已进入市场导入期,尽管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但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已在10多个城市投入运行。新能源汽车对油品消费的影响正在不断加大。有预测认为新能源汽车对液体燃料消费的影响,从全球看2030、2050年分别在2%、40%左右。根据国务院新批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发展对我国汽柴油消费的影响将明显大于这一预测。同时,我国交通运输燃料消费正在触顶下降。柴油消费量2015年达到峰值,开始进入峰值平台期,消费量已连续4年下降。CNG(压缩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乙醇汽油等替代燃料使用量增加。
第二,原油对外依存度居高难下。我国是世界上原油进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原油资源的探明程度还处在中期阶段,但勘探难度不断加大,探明资源品位低、开发成本高,东部老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稳产难度大。按预测的原油消费峰值计算,进口依存度还会升高。
第三,车用燃料品质要从清洁向清洁高效转变。面向未来,车用燃料品质既要支持内燃机废气近零排放,又要支持更高能效。
第四,进一步严格的环保标准增加加工成本。为尽快改善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国家不断严格炼油企业的三废排放限值。过去一批炼油企业远离城市,现在已被城市包围,成为环境敏感区企业,治理任务更为艰巨。满足严苛的“三废”治理要求,一是缺乏先进可用技术,二是造成投资加大增加企业运行成本。
为了积极应对挑战,炼化企业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清洁高效车用燃料的基础性研究和技术标准研究,加强高效清洁油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加快渣油高效转化生产轻质油品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建设智能化炼厂技术研发。
炼油化工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优化咨询中心经理曹建军在会上表示,我国的炼化产业还存在高端技术体系差距较大,部分产品有效供应能力不足,盈利水平不高、大而不强,开工率低,市场秩序仍需完善等问题。
从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的形势来看,市场需求在变化。油品质量持续升级,新能源汽车规划加速、柴汽比持续降低,航煤、化工轻油长期增长,低硫船燃新政带来市场机会;石化产能和需求长期增长但增速放缓,新产品、新功能材料需求大幅增加,禁塑令下可降解材料迎来良机,自贸区建设和内循环促生新需求等。
产业约束在收紧。安全、环保、节能的大背景下,尤其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石化产业自身和产业协同造成影响。产业竞争在加剧。产能、布局、产品高端化趋向同质化,与国外企业、国内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对资源、技术、市场、创新能力、产业协同的要求更高。自身结构在调整。布局向沿海集中、基地化、一体化,在宏观调控下进行产能置换。产品向降低柴汽比、增产航煤、新材料和可降解塑料、新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等多元化发展。产业边界在拓展。从传统的炼油、化工、销售,转换为洁净能源、合成材料、综合解决/服务方案提供者等更多新能源、新经济、新领域。市场建设在规范。国家层面正在不断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并接连采取专项行动,使石化行业市场化更加规范推进。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炼油事业部首席专家曹东学表示,传统炼油企业大力调整产品结构、谋划转型发展成为历史必然。炼油转型分为两个阶段。初级转型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炼油能力结构性过剩,而非全面过剩;炼油转型主要体现在炼油产品结构调整,以及环保驱动的产品质量升级等。深度转型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传统油品已无新增需求,炼油能力出现全面过剩;转型的主要方向是少出甚至不出油品,大力生产化工品、低硫船燃等产品;生产成本进一步控制,主张新型动力中心等配套系统;按照原油原生分子状态进行加工,减少循环,提高碳、氢原子利用率,节能降耗;炼油越来越失去生产油品所需的特殊要求和装置特征,与化工、煤化工、动力中心等融合,最终融为一体;新型高效技术发挥越来越关键的竞争力支撑作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新能源转型发挥更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放开,炼化产能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在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炼油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形势下,炼油向化工转型成为炼油结构调整的主流方向。“十三五”时期,炼油初级转型已基本完成,未来炼油深度转型将成为主流。
打造石化工业互联网平台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信息和数字化首席专家、信息和数字化管理部副总经理李剑峰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石化开展智能化建设,探索企业“从大到强”之路的历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主动应对数字革命挑战、加快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石油石化横跨采掘、制造、服务等多个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石油石化领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发展前景。2012年中国石化开始规划设计智能工厂建设,2013年启动试点,2015年4家企业上线。2018年底,镇海石化、茂名石化两家企业提升项目整体上线,启动了6家企业智能工厂2.0的推广建设,目前已取得一定应用成效。展望“十四五”,智能工厂3.0版本将通过生产、服务、金融、管理云化的应用,实现价值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着力发展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多元化工业应用生态。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王维民分享了成品油储运物联网建设与数字化应用的案例与效果。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储运行业革命,在进货、储存、发油、销售等环节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取代人工计量,提高了人均劳效;通过实时库存监控与销售数据预测,推进物流主动配送,提高了配送精准度;推进地罐交接,封闭验收,缩短稳油时间,推行系统自动盘点,将站内盘点和卸油用时缩短90%;优化物流的同时降低了吨油费用,助力降本创效。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