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冰
7月2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与往届赛事有所不同,本届大赛创设主赛与专业赛,其中主赛赛题聚焦六大行业,专业赛则关注产融合作、安全生产等七个关键领域。
那么,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到底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两届大赛的举办,体现了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哪些特点?为此,中国工业报采访了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何小龙。他表示,随着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赛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因此本届大赛有组织结构调整、赛题创新、赛制变革,并围绕产业数字化的核心目标,提供全套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
一是聚焦企业转型的实际需求,大赛邀请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主办单位,从企业的角度提出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求,将解决方案的能力真正落到企业的生产中。大赛将用好相关成果,完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图谱,帮助应用企业找转型切入点,帮助服务商找市场需求。
二是聚焦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今年四个区域赛的主题都与区域自身主导产业相结合,比如杭州赛站的聚焦行业是消费品行业、深圳的电子行业、青岛的原材料行业和长沙的装备行业。此外,大赛承办单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还将在深圳龙华区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产业链路线图绘制、解决方案服务商评价等工作,帮助工业企业找痛点需求、找转型路径、找服务商,推动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在区域落地应用。
三是聚焦细分领域的实际需求,今年大赛专业赛聚焦7个分领域,既关注产融合作、安全生产等关键领域,也关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创新、还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精益生产、数字仿真等前沿热点,希望能够在细分领域有新发现、新价值。未来,大赛承办单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还将结合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画像和技术产品测试等优势能力和资源,为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提供资质认证、技术水平测试、能力评估等服务。
在主赛方面,今年大赛主赛的赛题围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能源、建筑六大行业。赛题的设定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这是由工业行业特点决定的,工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我国是唯一具备联合国全部有41大类、207中类、666小类的国家,这是我们制造大国的优势,也是对工业互联网大赛的挑战。各行业看似平行,实际差异巨大,需求也各不相同,比如同样是个性化定制,复杂装备制造是小批量生产,而服装纺织则需要规模化生产,对生产制造的需求差异很大,对应的解决方案的机理差异很大,对服务商的要求也是差异很大,很难用同一标准来衡量评价。
另一方面,这也是由大赛风向标的作用决定的。前两届大赛促成了近百家企业的供需对接,同时,企业也对大赛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就提到更加希望通过大赛能够找到破解行业痛点的解决方案,以行业为赛题是希望能寻找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加匹配的结合点,各方形成合力,找准行业共性问题,破解行业数字化转型痛点,形成引领带动作用,真正帮助企业落地应用。
何小龙指出,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的“变”,体现了我国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求,不变的是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作用。从举办两届的经验来看,一是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化正在不断成熟,第一届大赛有5139,896支团队,1009个作品参赛,主要来自于IT企业和制造企业,第二届吸引了1457个团队、2000余家企业、近7000名选手参赛,初创企业明显增多,还增加了高校、科研院所等有生力量,可以感受到,工业互联网产业化发展初具成效。二是工业互联网应用逐步走出“试点”,工业互联网应用很容易遭遇“试点困境”,就是从试点到复制其实是一条很难走的路。2020年明显可以看到更多深度案例正在被复制推广,并且已经有了多个推广实例,比如百步网已经实现全国30%织机的联网。三是工业互联网生态多样化正在不断丰富,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图谱可以看到,5G、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熠熠发光,满足了采矿、机械、纺织、电子等行业在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何小龙表示,通过大赛,以及监测、评价、诊断、对接等各类工作,产业各方正在深度投身于这一场生态建设中,成为生态培育的见证者,也成为生态公共服务的重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