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煤化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产业,其经营发展不仅受市场左右,更受政策左右。双碳目标提出后,煤化工再度在政策中左右摇摆,忽而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杀手锏,忽而又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烫手山芋。特别是2021年一年当中,该产业屡屡在备受煎熬、惶恐不安、重新振作中不断自我调整。好在,煤化工是个经锤的产业,给点阳光就灿烂,抓住机遇就发展。
年初岁首,记者走访了一些业内人士,盘点他们对2021年哪些政策刻骨铭心,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利好空前
最大的利好莫过于2021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4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现场考察时说的一番话: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必要的,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我们要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煤炭产业发展,要按照绿色低碳的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他还勉励现场的干部职工:“你们是承担着历史任务的一批人,使命光荣、使命重大,希望寄于你们,希望也寄托在新兴产业上。”
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为煤化工产业清晰定位。
此后,有关煤化工的好消息接踵而来。
2021年11月25日,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主持召开全国环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透露,按照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要求以及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经反复研究并与统计局等部门多次沟通,考虑到部分能源作为原料加以利用,计入能耗不能准确反映能源利用情况,加之我国石化、现代煤化工产业还有发展需求,剔除原料用能有利于为相关行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等现实情况,拟对用作原材料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不纳入全国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完成情况和地方能耗双控考核。同时,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有利于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重大产业项目,继续实行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证实了赵鹏高的说法,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2021年12月2日,发改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化肥生产企业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和供能企业要保证化肥生产企业用煤、用气、用电供应。同时明确,考虑到化肥生产作为支农工业的特殊性,不将化肥生产企业作为高能耗企业。对此,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解释说,之所以要将原料用能从能源消费总量中剔除,是因为用于煤化工、石油化工原料的能源,其中的碳元素并非100%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到空气中,一般只排放20%的二氧化碳,其余80%转化成了化工产品,而燃料用能排放的都是二氧化碳。因此,统计上要将原料用能和燃料用能分开计算,这样更加科学合理。
“这是近10年来,国家层面首次为化肥生产企业松绑,也是近几年第一次在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的紧要关头,对化肥行业不再限产打压,甚至破天荒地要求保障化肥生产企业的用煤、用气、用电供应。由于目前氮肥产能中,80%以上为煤头化肥装置,因此,《通知》的出台,不仅有力支持了化肥产业生产和发展,也支持了煤化工产业发展。”陕西陕化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高兴地对记者说。“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意味着新建和改扩建煤化工项目的审批可能松动。那些选择(或拥有)先进生产工艺、具有低碳优势的企业或项目将优先获得政府支持并有更大发展空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李永亮表示。
“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总量控制、新增可再生能源不计入能耗指标,这些决定对煤化工企业意义重大。此前,原料煤和燃料煤统一纳入能耗统计和能耗总量控制时,由于用能指标不足,装置只能低负荷率运行甚至停产,不仅增加了装置运行的安全环保风险,还带来了成本的骤然增加。有时甚至眼看着市场好转、产品适销对路、利润可观,却因用能指标不足而只能减产或停产,导致本来能够赢利的项目出现亏损。而今,企业既可通过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燃料煤,也可以酌情降低自备电厂发电负荷,在满足化工生产用热(蒸汽)的同时,减少燃料煤用量,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现更好发展。”陕煤集团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忠印对记者说。
利空山大
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7月以后,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重庆、云南、陕西、内蒙古、青海、宁夏等20个省份出台过限制煤化工产业的政策。有些地方甚至通过拉闸限电、勒令停产、强令减产等手段对煤化工企业进行打压。受影响的煤化工企业一度超过1000家;部分建成、在建、拟建煤化工项目则被按下暂停键。比如,原计划2021年10月投产的宁夏鲲鹏清洁能源有限公司4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于2021年7月被叫停;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于2021年7月2日被紧急叫停;总投资54.95亿元、2021年4月一次投资成功并生产出符合下游聚酯企业要求乙二醇产品的陕西渭化集团彬州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在所有手续齐全的情况下,被当地政府以“没有能耗指标”为由叫停;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煤制烯烃示范项目、恒力能源(榆林)有限公司榆林煤化一体化产业园项目等一批大型、特大型煤化工项目,则因能耗指标约束而缓建。
“虽然后来的政策明确了煤化工的定位,一些具体措施上也为煤化工开了口子,但整个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控制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政策的推进,已经并将继续对煤化工产业发展形成制约。”陕西煤业新型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国强忧心忡忡地说。业内分析,一是尽管我国煤化工技术整体已经世界领先,但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依然较高,短期内无法摆脱“两高”困扰;二是由于原料本身碳多氢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多,后期受到的减碳约束会持续增大;三是由于集成创新、系统优化不足,产业节能减碳、绿色低碳发展的压力依然巨大。
确实,支持来了,压力也来了。
2021年12月2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保部环境影响与排放管理局局长刘志全表示,将分期分批制修订包括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等在内的“两高”行业环评准入规范文件,对“两高”项目实施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引导“两高”项目低碳绿色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实施“两高”项目清单化管理;二是加强“两高”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对不符合政策要求的“两高”项目一律不批;三是开展“两高”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试点;四是加大“两高”项目监督力度,在已经和后期将要开展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中,将盲目上马“两高”项目作为突出问题重点检查,在“两高”项目密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任务艰巨的重点地区,聚焦“两高”项目开展监督帮扶、督促问题整改并将“两高”行业作为关注重点,督促“两高”项目落实环评要求、按证排放;五是强化责任追究,除曝光盲目发展“两高”项目的地方外,对未批先建、无证排污等环境违法情形依法严惩、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2021年12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央企业严控“两高”项目,严格执行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坚决关停不符合政策要求的“两高”项目。
地方政府的立场也未见松动。
根据2021年11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工信厅联合印发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能耗双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试行)》,今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将不允许新建、扩建焦化、氮肥、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以及未纳入国家规划的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项目。
山东省则要求,“两高”项目新建、改扩建的新增排碳量,需通过其他途径落实替代。替代源碳排放量未落实的,建设项目不得投产。
陕西省将开展煤化工行业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从而使“碳评”和环评一样,成为煤化工项目上马的前置条件。
“化石资源富集区均面临能耗、排放等指标日趋收紧的现实,从地方到企业必须制定明确的减排时间表、路线图,从根本上遏制包括煤化工在内的‘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表示。
一位不愿具名的化肥企业负责人则担心,虽然国家政策明确了化肥生产企业不作为高能耗企业并要求各地确保化肥生产用煤、用气、用电供应,但一旦国内化肥供应充足、价格降至合理区间,化肥生产企业会否再被扣上“两高”帽子而受到打压?
业内人士都清楚,毕竟,2020年,我国现代煤化工共转化煤炭9380万吨标准煤,合计排放二氧化碳2.09亿吨,加上煤制化肥、煤制甲醇(不含煤制烯烃配套的甲醇)、电石等传统煤化工排放的二氧化碳,煤化工产业合计排碳量达4.1亿吨。煤化工产业即使能够从能耗双控中解套,也不可能摆脱排碳双控的制约。
改变自己
那么,利好利空双至的煤化工产业,到底该如何发展呢?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据此提出6点建议:
一是开发与α-烯烃共聚的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及丙丁共聚聚丙烯、熔融聚丙烯、高结晶度聚丙烯、任醇、异任醇、合成气直接催化合成烯烃、芳烃、支链烷烃,以及醇类含氧化合物技术,实现煤制烯烃、芳烃终端产品高端化、差异化。
二是通过煤油共炼技术的新突破,实现煤炭与重质油的高效转化。
三是开发煤直接制芳烃、煤中直接提取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学品、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技术,缩短工艺流程、减少能耗和排放。
四是开发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输送-驱油、海藻固碳、光+二氧化碳生物反应制生物质及生物质燃料、二氧化碳催化制合成气及下游化学品、新型二氧化碳与甲烷重整制合成气等技术,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使煤化工由排碳产业变为耗碳产业。
五是开发煤炭高效清洁催化热解、煤焦油提取高附加值化学品/精细化学品以及制取特种高级油品和芳烃、热半焦与高浓度废水耦合清洁高效气化、热半焦清洁高效燃烧发电、热解煤气与半焦气化煤气合成高附加值含氧化合物等技术,大幅降低煤炭加工过程的能耗,实现煤化工低能耗、低碳化发展。
六是通过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质回用、低品位蒸汽回用、循环水密闭循环、疏干水/中水回用等技术的升级及应用,促进煤化工节能节水水平迈上新台阶。
规模化开发利用包括生物质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以替代包括煤炭在内的化石能源,是煤化工摆脱能耗双控和排碳双控的现实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委会主任委员蒋利军、陕西渭化集团副总经理段立波等专家这样建议。
蒋剑春表示,既然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那么这就为可再生能源与煤化工产业的耦合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量约9亿吨/年,约合5亿吨标准煤,可经济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源约占1/5,合1亿吨标煤。2020年,我国煤化工产业燃料煤总消费量约7300万吨标准煤,表明生物质替代煤化工产业的燃料煤拥有较强的燃料支撑。目前生物质热炭联产锅炉最大可达40蒸吨/小时,所产的高温超高压蒸汽已完全满足煤化工生产的蒸汽要求。只要地方政府促进煤化工与生物质能源对接耦合,煤化工产业就可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段立波以陕西渭化集团彬州化工公司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为例。该项目共设计有3台320蒸吨/小时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技术组合,在不带发电机组的情况下,平时只需1台锅炉满负荷稳定运行即可满足整个装置的热(蒸汽)需求。在原料煤和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只要有充足稳定的生物质燃料供应,彬州公司哪怕只对1台锅炉实施生物质燃料替代改造,也能摆脱能耗双控束缚。
李灿、蒋利军则建议所在地光伏、风电条件较好、能够规模化开发利用的煤化工企业,通过光伏、风电发电-电解水制氢,提供煤化工生产过程所需的氢气资源。同时,为整个装置提供绿色电力。
李灿还透露,目前,国内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00立方米/小时电解槽得到普遍应用,1500立方米/小时电解槽即将实现工业化应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石化、宝丰能源等单位均已建成大型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工业化示范装置且实现了平稳运行。后期,随着技术进步、规模扩大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降低,以及煤价中高位运行和排碳成本的提升,绿氢替代灰氢的经济性将日益明显。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原副院长白颐表示,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未来5~10年,国际油价大概率会在55~75美元/桶波动。国内煤炭长协价现已高达700元/吨,部分煤化工企业实际用煤成本已经超过1000元/吨。这种情况下,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竞争已经处于劣势。若算上排碳成本,劣势更加明显。因此,煤化工绝不能再贪大求快,不能再指望通过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要静下心来,仔细诊断节能潜力,采取节能措施,选定节能环保的工艺技术和适销对路的产品方案,尽可能生产国内仍有缺口甚至缺口较大的高端化、差异化、功能性材料和专用料。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韩布兴建议,煤化工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高,易于回收、提纯和利用。通过光催化等途径推动二氧化碳高效转化利用,制备新化学品和材料,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路径。(作者:陈继军)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