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研究表明,全球目前每年甲烷排放达7500万吨油当量 。据估算,2020年甲烷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其中超过总排放量54%的甲烷均来自与人类相关的活动。甲烷排放导致的升温效应已抵消了天然气替代煤的减排效应,严重削弱了天然气的环境价值。伴随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其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甲烷排放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日前举办的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甲烷减排行动论坛上,多家企业表示,甲烷排放的减少和控制将对提高油气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起到协同作用,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企业仍面临甲烷回收利用率低、经济性较差、核算标准滞后等问题。
企业实践已久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甲烷是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早在十年前,国内油气企业就开始积极践行甲烷减排行动。
2011年,中国石化就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发展战略之一,在温室气体减排、甲烷减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4年,中国石油与其他9家大型油气企业携手成立了油气行业气侯倡议组织,率先开展了甲烷减排行动。
同时,中国石化作出承诺,到2025年将甲烷排放强度降低50%;中国石油也在此前表示,2025年甲烷排放强度比2017年降低62.3%,实现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提出的甲烷排放强度控制在0.2%的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将甲烷排放管控纳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强化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的甲烷减排行动计划,将有利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甲烷资源,助力实现全面系统性的温室气体减排。
与会业内人士均表示,甲烷减排可带来经济、环境等多方面收益,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油气行业通过技术或者设备升级,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设备泄漏和工艺排空,在实现甲烷减排的同时,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可获得额外的天然气用于销售和使用。甲烷减排将是油气行业2030年前重要的减排着力点。
标准措施有待细化
在多年实践中,中国石化通过开展套管气回收、抢维修放空气回收、单井拉油和装卸油区域甲烷回收等措施,“十三五”期间累计回收甲烷16亿立方米。
由于排放较为集中,油气行业减排相对容易,初期成本较低。但到达一定阶段之后,减排成本会呈非线性上升。
“目前企业践行甲烷排放仍面临多道难题。比如,在国内温室气体核查执行相关指南中,检测结果与核算结果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开采、处理等环节的逸散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企业面临较高的核算成本。”中国石化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绿色低碳处副处长王之茵称。
北京燃气集团工程师黄丽丽也持有相同观点。“梳理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标准发展发现,仍存在过于宽泛、不完整或不符合国情等问题,直接套用会导致核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
“此外,在我们日常甲烷减排工作中,还面临埋地燃气管道甲烷控排难度大的问题。” 黄丽丽说,“与长输管线相比,下游城市燃气输配管线如同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预判单点泄漏排放量较小,但较为分散。同时,城镇燃气场站数量多,类型多,设施呈复杂、碎片化特点,导致城市燃气场站管理难度大,甲烷排放检测等手段投入成本高。”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博士孙铄也表示,我国油气行业甲烷排放测算有待细化,油气下游缺乏细化的减排措施。“国家公布的数据年份不连贯,排放分类有待细化。开展长时间范围内估计的研究,对排放源的区分不足,不确定性估计也有待加强。最重要的是,应对油气行业甲烷排放影响投入更多关注。”
应加大减排和利用
中国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安全节能室主任周伟道出油气企业面临的又一普遍问题,即面临天然气排放点多、来源复杂、来访量变化范围大,天然气回收处理难度大,通过压缩后又液态烃析出,寻找适宜的去处难。“天然气组分多变,部分直接排入火炬燃烧容易导致冒黑烟。目前,国内外没有标准和规范定量判别火炬黑烟浓度,经济有效的回收利用难度大。”
据了解,这是由于我国对甲烷减排的顶层设计不足,现有管控措施多出于安全生产、能源利用等考量,缺乏促进减排行动的纲领性、可操作性制度。多位与会人士表示,甲烷减排兼具环境、安全及社会等多重效益,加强甲烷减排和利用才是目标。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此前表示,“十四五”将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包括甲烷在内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包括修订煤层气、煤矿瓦斯的排放标准,强化标准执行,同时加强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的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并进一步修订温室气体资源减排机制资源管理办法,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推动甲烷的减排工作。”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