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项目建设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社会发展得好,企业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12月5日,工程建设公司(简称CPECC)北京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吉明说。
CPECC北京分公司承建的塔里木油田叶城县50万千瓦光伏发电EPC总承包项目(简称叶城项目),是塔里木油田目前已建的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项目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当地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回族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94%。
项目工期只有4个月,占地面积1.5万余亩,光伏板总数量约为92.7万块,建设高峰期施工人员达到3300人。其中,少数民族用工人数超过1700人。CPECC北京分公司不仅顺利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还通过增加当地民众就业机会带动了叶城县经济发展。
在项目筹备期间,CPECC北京分公司就与项目所在地铁提乡的乡政府接洽,表示愿意最大程度采用属地化用工模式,促进村民就业。
“超过半数的施工人员是当地村民,很多人普通话不标准,交流沟通效率低。村民习惯打零工,穿着拖鞋短裤就进施工现场,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项目部安全总监张志川深有感触。
经过集体头脑风暴,项目部决定从村民里选拔出普通话较好的工人担任班组长,建立沟通桥梁,这一举措全面提升了沟通效率和任务传达精准度。部分村民不适应中国石油高标准、严要求的安全管理模式,有抵触情绪。于是,项目部招聘3名女性安全管理员,利用女性的细心加强监管,尽量减少矛盾,将安全监管工作推动下去。这个办法果然奏效,违反安全规范的行为大幅减少。
进入叶城项目施工现场,每隔几个光伏方阵就能看到“施工安装规程图”的标识牌,这是项目部副经理孙晓龙的“金点子”。“作为一名党员,我很高兴能帮到这些少数民族兄弟。”他自豪地说。标识牌将安装工序和注意事项图示化,被摆放在不同的施工场所,方便少数民族工人随时查看。
标识牌下,经常能看到孙晓龙和他的团队在手把手地进行示范。规程图是清晰的,肢体语言是互通的,这种方法迅速提升了现场安装的规范性,快速消除了因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情况。项目部务工农户艾尔肯江以前由于记不住操作规范,多次用错螺栓,一遍遍返工,差点被班组辞退。“这个方法太好了,我每天上工前到标识牌前看一看,很快就能记住操作规范了。” 艾尔肯江说。如今,他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一整套光伏板的安装,还带起了徒弟。
“挖一个坑,两个人挖着,三五个人在旁边看着,真让人着急。”项目部执行经理吕大海很苦恼。为解决工作效率低的问题,项目部将日薪制改为任务制,实行目标化管理,不断完善“按日管理,按任务考核,按周兑现”的工作机制,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原本3天才能完成的安装任务,现在1天就能完成,有效推进了项目进展,满足了工期要求。务工村民阿依吐逊·阿塔吾拉给项目部送来锦旗表示感谢。新的考核机制让她的收入提高了,她以前打零工每天收入约100元,现在平均每天能挣230多元,还能学到技术,干劲越来越足了。
截至目前,项目部累计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给铁提乡务工人员发放工资80余万元。(通讯员 马建宇 雷洁)
村民声音
“感谢中国石油建设我们的家乡,感谢你们给村民提供了工作机会。中国石油来了,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房子翻新了,新家具也买了,日子越过越好。”
——叶城县铁提乡党委书记王东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