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锚定“双碳”目标,积极推动能源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展示了我国在绿色政策、新能源发展、交通领域电气化、新型储能、绿氢发展、CCUS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展望了2024年绿色发展趋势。这为国家、行业、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等了解行业状况、把握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我们邀请参与撰写报告的专家,从绿色低碳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敬请关注。
中国绿色发展引领全球能源转型
袁榴艳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秉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先立后破,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搭建了“‘双碳’1+N”政策体系,从技术创新、能源生产、终端消费、回收利用等全方位发力,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效利用,提升新能源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有力支撑了我国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推动者和引领者。
立足安全清洁发展,政策体系加快完善
2023年,围绕保障能源安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三大文件,压实了节能降碳主体责任,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完善制度设计,对可再生能源绿证全覆盖做出安排,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全面部署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提出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目标,加快碳市场和标准的国际对接,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绿电装机规模增长翻番,产业竞争优势遥遥领先
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4.5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风光发电装机总量突破10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超过1/3;新增装机2.9亿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67%以上。
2023年,我国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的70%以上,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80%。目前,我国光伏材料、电池等多项主流技术在效率、衰减性、可靠性等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实现了量产;光伏电池转化率刷新世界纪录,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33.9%。在风电机组大型化、漂浮式风电等方面实现对先发国家的技术反超,风机大型化再创世界纪录。我国自主研发的陆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突破15兆瓦,海上机组突破20兆瓦。
交通领域电气化替代加速,石油公司积极布局碳中和加油站
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渗透率达31.6%。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
为适应新的能源消费需求,我国石油积极推进“碳中和加油站”建设,在江苏、广东、四川、上海、天津、福建、山东、山西、河南、浙江、云南等地建成一批“光储充”一体化运行的“碳中和加油站”,并探索建设集加油、加气、加氢、充电、光伏发电、汽服、商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碳中和公园型能源补给示范综合体。
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技术多元化趋势明显
截至2023年,我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其中,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增长超过2.6倍。从已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看,虽然磷酸铁锂电池仍是主流,在装机中比重超过95%,但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应用逐渐增多。首个飞轮火储调频项目、首个飞轮+锂电混储调频项目、用户侧单体最大铅碳电池项目相继投入运行,300兆瓦功率等级压缩空气、多类液流电池细分技术路线以及百兆瓦级钠电池等一批示范项目加快建设。
绿氢产业化步伐加快,加氢站覆盖面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科研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不断进步,多项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自主化,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氢能创新链。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的快速增长,绿电制氢逐步成为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加快落地。2023年,我国共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58个;合计项目规模达654.4兆瓦,同比增长26.3%。已建成运营氢气管道总长度超400公里。
中国石油使用现有天然气管道长距离输送氢气的技术获得突破,掺氢比例逐步达到24%。同时,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呈现快速扩展的态势。目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已经超过1万辆,全国已建成加氢站429座,覆盖29个省份。其中,排名前5位的省份为广东、山东、河北、河南、浙江,总占比达45.8%。
CCUS示范项目有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再上新台阶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大、占比较高,CCUS在未来支撑减碳贡献能力方面具有较大增长空间。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已投运或建设中(不含规划中)的CCUS示范项目有91个,遍布24个省份,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达874万吨/年。其中,燃煤电厂CCUS示范项目30余个,总捕集能力约470万吨/年。
从地域分布看,CCUS示范项目主要集中在东部高耗能行业相对集中的地区,中西部CCUS项目正加快推进。我国共有8个百万吨级的规划、建设或运行中的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投运,吉林油田建成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全流程CCUS-EOR示范项目,推动CCUS商业化运营进入新阶段。
油气行业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亮点纷呈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高质量完成油气储量和产量目标的基础上,油气行业积极推动绿色转型,按照“替碳、减碳、用碳、埋碳”的思路,开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油田—地热田、油田—绿电田、油田—绿氢田、油田—储碳田的转变。吉林油田通过风光发电项目实现了绿电替代,还通过地热、光热、空气源热部分替代天然气加热,每年可减少天然气消耗60万立方米,结合CCUS等技术,产出我国第一桶“零碳原油”。玉门油田落实中国石油“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通过全力推进中国石油玉门清洁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了扭亏为盈,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老油田绿色发展焕发生机的新路子。
今年,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能源消费将进一步增长。我国将重点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坚守能源安全底线,坚定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者系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能源战略研究所所长)
全球能源消费绿色化趋势显著
|
2022—2023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
|
2012—2023年全球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 |
【解读】2023年,全球能源结构继续保持化石能源下降、非化石能源上升趋势。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增长4.1%,大幅高于1.7%的能源消费增速,占全球能源消费的比重提升0.6个百分点,至20.3%,首次突破20%。
以风电、光伏为主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迅猛增长,累计突破25亿千瓦,同比大幅增长20%。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4.7万亿千瓦时,达全球发电量增长的70%。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增长20%,达到1.74万亿美元,连续8年超过化石能源,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核能、电网、储能、低排放燃料等领域。
当前,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风险,世界各国更加重视能源安全和独立自给,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数据来源:《202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
企业案例
大庆油田绿色电力
|
图为大庆油田龙一联风能与光伏发电项目航拍图。 |
今年,大庆油田以全面建成百万千瓦级低碳油气生产基地为目标,持续推进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截至3月3日,大庆油田龙一联风力发电站和光伏电站已累计发送绿电2312万千瓦时,为推动大庆油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王志田 摄影报道)
冀东油田地热利用
|
图为冀东油田员工正在查看供热设备运行情况。 |
3月4日,曹妃甸新城地热集中供暖项目的第6个供暖季进入尾声。这个项目是国内最大单体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中国石油首个获得国家能源局回灌认证的项目,自2018年建成投运以来,总供暖面积达到747万平方米,年节约标煤18.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7.3万吨。(丁青 摄影报道)
吉林油田CCUS驱油
|
图为吉林油田黑125注气平台井。 |
吉林油田致力于低碳发展绿色转型,实现了点“碳”成金。截至3月5日,在长岭气田大开发的15年时间里,吉林油田累计注入二氧化碳291万吨,相当于植树近2619万棵。(王珊珊 安宁 摄影报道)
长城钻探绿色开发
|
为更好地践行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理念,长城钻探统筹绿色生产与建设,广泛应用“电代油”技术,不断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2023年度,长城钻探在四川区域采用电驱钻井181口,减少使用柴油4.7万吨。(高天宇 苏航 摄影报道)
四川销售绿色交通
|
四川销售古城加油加氢站是一座集加油、加氢、洗车、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服务站,也是中国石油在川的首座油氢合建站。自投运以来,该站累计服务加氢车辆5.1万余辆,氢气销量突破44.34万公斤,减少碳排放953.77吨。(王梦颖 摄影报道)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