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8月起,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开始新一轮重大升级改造,改造后光源整体性能将提高近50倍。整体改造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将于年底全面完工,预计2014年上半年验收。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坐落在安徽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西校园中,这是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实验室拥有的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唯一一台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研究平台。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有我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其主体设备是一台能量为800MeV、平均流强为100~300mA的电子储存环,用一台能量20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作注入器。来自储存环弯铁和扭摆磁铁的同步辐射特征波长分别为2.4nm和0.5nm。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现建有X射线光刻、红外与远红外、高空间分辨X射线成像、X射线衍射与散射、扩展X光吸收精细结构、燃烧、X射线显微术、原子与分子物理、真空紫外分析、表面物理、软X射线磁性圆二色、光电子能谱、真空紫外光谱、光声与真空紫外圆二色光谱、光谱辐射标准与计量等15条光束线和相应的实验站。
同步辐射是一种强度大、亮度高、频谱连续、方向性及偏振性好、有脉冲时间结构和洁净真空环境的优异的新型光源,可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力学、地学、医学、药学、农学、环境保护、计量科学、光刻和超微细加工等众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于1983年4月8日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并直接命名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规定其为国家级公用实验室,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1989年4月建成出光,1991年12月26日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国家鉴定和国家计委委托中国科学院进行的国家验收,1993年4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合肥光源是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同步辐射光源被称为继电光源、X光源和激光光源之后,第四次为人类文明带来革命性推动的新光源。
10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相关科研设备的安装调试。该实验室是1983年中国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从2010年8月起,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开始新一轮重大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合肥光源将首批完成燃烧、软X射线成像等5条从插入元件引出的光束线和实验站的建设,充分发挥合肥光源在真空紫外能区的优势,整体性能将提高近50倍。整体改造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将于年底全面完工。
今年5月,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吴自玉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和陈仙辉领导的小组利用X射线吸收谱学,在三维原子尺度上研究了铁基超导材料的同位素效应,取得了重要进展。
自2008年铁基超导材料被发现以来,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对铁基超导机制的理解存在着广泛的争议。继我校陈仙辉教授研究组和吴自玉研究组利用Tc和磁测量首次发现铁基超导材料的同位素效应之后,他们又利用新发展的同位素微观效应的温度依赖EXAFS探测方法,研究了铁基超导材料的同位素效应的微观机制。最新的研究指出,对于超导体,同位素掺杂对Fe-As和Fe-Fe的平均健长和静态分布几乎没有影响,但调制它们的热无序分布;通过关联爱因斯坦模型可以精确获取不同铁同位素样品的Fe-As和Fe-Fe特征振动频率,从而测定了Fe-As和Fe-Fe局域晶格振动的同位素效应因子。
这种微观方法测得的同位素效应因子与电阻和磁化率测量的同位素指数基本相同,进一步表明电-声子相互作用在的超导机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同时,Fe-Fe和Fe-As振动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垂直平面,它们几乎有相当的同位素效应,表明具有与铜基高温超导材料不同的三维超导特性。
同步辐射光源已成为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吴自玉研究组发展的一系列的基于同步辐射装置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可用于研究超导材料、磁性材料以及各种低维材料的微观局域电子/原子结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