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纳滤膜新产品在展会上引起关注。
中国分离膜产业在经历多年20%以上的增长之后,今年增速开始回落。通过技术革新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两条腿走路”,正在成为行业转型、力求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突破口。这是记者从12月2~4日在北京举办的2013中国水博览会暨中国国际膜与水处理技术及装备展览会上捕捉到的新动向。
一年一度的膜展被认为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展出面积比去年减少了近1/4,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膜行业今年的经营形势。据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尤金德介绍,许多工业行业陷入亏损,环保治理项目资金无法到位,影响了膜行业的业绩,导致今年膜产业的增速有所减缓。据协会对30家重点分离膜企业的统计估算,2013年膜产品总收入为4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增速回落8.4%左右;企业总收入1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回落8.2%。其中膜产品收入增加的有14家,下滑的有10家,7家持平。
由于传统工业领域需求不佳,大力进行技术革新并以此开拓市场蓝海成为不少企业的共识,展会上展出的一大批新产品也印证了这一点。
北京廷润膜公司展出了填补国内空白的双极膜,该产品能直接将水中的盐类物质转变成有用的酸和碱,可解决高盐废水难处理的问题,并实现盐的综合利用。北京坎普尔公司的盒式MBR新产品实现了无泵过滤,解决了传统MBR的中空纤维膜易断丝等难题。北京时代沃顿、厦门三达等公司重点推介了高技术含量的纳滤膜产品。
尤金德告诉记者:“近两年我国膜行业技术进步显著。据统计,2012年在世界著名刊物上发表的膜领域论文总量中,中国占30%,位列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新产品正不断涌现,并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活力。”
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的提高,使中国膜不仅夺回了国内市场,部分企业的产品还远销国际市场。尤金德说:“由于国产膜质量不断提高,性能良好,加上价格低廉、服务及时等原因,大批产品和工程正在‘走出去’,部分国产膜产品已经畅销国际市场。”
国内膜外壳制造龙头企业——哈尔滨乐普实业发展中心已经建立了全球销售网络,基本实现全球销售地区全覆盖。上海斯纳普公司今年出口比例达到近40%,出口区域覆盖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42个国家。部分企业全球销售网络的展示,在展会上格外引人注目,就是最好的“注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