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一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的雾霾天气袭来,再次把包括钢铁在内的高排放行业推上风口浪尖。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涉及环境保护、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对环保治理再施“铁腕”,广受诟病的环保治理地方“瓶颈”正出现瓦解之势。 地方政府改变前所未有 12月10日晚,河北武安地区部分钢厂陆续接到当地政府口头通知,要求12月11日~12月25日,要按照今年1月~10月份平均用电量的50%进行停产、限电,限电期持续半个月。知情人士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政府要求的提出,是出于完成今年节能减排目标、减少用煤造成的大气污染和省、市两级对干部考核的要求,是“节能减排任务倒逼”的,如此大力度的限电措施过去从未有过。而在邻近的邯郸市主城区,也于12月13日~12月25日对钢厂及焦化厂实施统一限电;南部的曲周县,将环境治理纳入各部门及乡镇党政干部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完不成年度环境治理工作任务,将对领导干部实行“一票否决”。 据知情人士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12月4日,河北省一党政机关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对邢台两家大型钢铁企业环境污染案件的处理意见,不仅要罚款,还责成他们在主流媒体公开道歉并做出承诺,且将烟尘排放不达标的问题上升到“案件”,对有关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可见,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已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12月16日零时,济南正式启动重污染天气III级响应,火电、钢铁等重污染行业共36家企业被要求停产限产,保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0%以上。日前,在山东省曹县,责成8名不能完成治理大气污染任务、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人,通过电视向全县人民公开道歉,对2名责任人予以停职检查。江西省出台了《2013年度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意见》,将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等纳入评价范畴,并对节能减排不合格的市县实行“一票否决”。 “我国如果能够真正淘汰2亿吨到3亿吨的落后产能,就能有效改变钢铁处在产业链利润低端的局面。”“但是由于相关政策不到位,真正做环保的企业反而处于不利地位。”“国家要从战略层面认真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今年初的两会上,一位钢企代表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环境监测部门强制性措施,严格落实环保指标检查监控效果,对排放不达标的生产企业坚决停产。”与外界对钢铁的负面印象不同的是,他们支持政府在环保方面从严、从紧。 对政策公平的质疑不仅存在于钢铁行业。日前,辽宁省政府高调开出环保罚单,对辖区内8个未完成空气质量考核的城市罚款5420万元,并承诺罚缴资金将全部用于该省蓝天工程。据悉,罚金将由辽宁省财政厅直接从下级城市财政资金中扣缴。有人提出,这是在用纳税人的钱治理企业造成的污染,认为“罚款其实是财政资金的一种挪移”。“群众饱受灰霾之苦,最后竟然还要掏钱负担这笔罚款。”业内人士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罚款均摊显失公平,还是要将罚款落到治污不力的企业头上,加大其违法成本。但辽宁省政府此番举措的果断似乎证明,环保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业内人士表示,地方正从以往对环保“睁一眼,闭一眼”的不作为,转变为将环保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给予重视。广受诟病的环保治理地方“瓶颈”已出现瓦解之势,随着钢铁行业市场竞争公平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将有助于化解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只有将不合规产能关掉,钢铁行业才有好日子过。” 改变源于责权逐渐“走向”清晰 钢铁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骨干和利税大户,从曾经处处关照的“一路绿灯”、重点保护对象,到立案督办、重点监控的源头,地方政府“变脸”咋这么快呢?据了解,全国污染十大城市中河北省占据多半,老百姓怨声载道,投资商望而却步,逼迫政府不得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对环境污染“下狠手”。 其实改变更多的源于责任的明确。环保部于12月10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年第73号》提出,将包括轧钢在内的部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环保部门,但这并不等于放开环保监管。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文件)旨在加大环评政府信息公开、强化环评事中事后监管。” 同时,配套印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关于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对于地方政府干预项目环评、不兑现环评承诺的,上一级环保部门要约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督促进行整改,问题严重的应采取区域限批。 而正在修订中的环保法(草案),同样加强了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比重。草案新增的第十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下达的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和本行政区域的需要,分解落实指标;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第三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行政区域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 上述政策的完善,将从强化政府问责、改革干部考核选任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等方面,明确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环境的职责,以确保落实环保政策实效。 把环保硬约束变为发展大平台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突出,且在微利中艰难运行的钢铁行业,伴随着国家、社会各界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与其被动“治理”,不如主动“革新”,积极适应低碳环保的生态发展要求,利用好绿色制造的市场平台,以谋求新的发展。 这样的转型升级,国内己有不少成功案例。据了解,唐钢日前与天津荣程钢铁公司签订总额2000万元的环保服务合同,开启了河北省钢铁企业掘金环保产业的先河。中信重工研制了国内首台用于褐煤提质工业化生产的高压对辊成型技术装备,以提高煤炭利用率、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他们顺应低碳经济的市场发展趋势,从而有效提高了抵御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 勿庸讳言,目前我国钢企普遍陷入钢铁主业严重亏损的困局,资金异常紧张,再拿出大笔资金投入环保设施确实很为难。但环保的“生死线”已经清楚地摆在眼前,谋求长久发展的企业,除了在绿色生态的产品市场平台上追求高品质的长期效益之外,已别无选择。(中国行业研究网) Tag:钢铁,锻造钢铁 |
标签:钢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