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频传,审批持续提速,首批示范项目投产,2013年,中国煤制气产业进入黄金般的一年。然而,其在经济、环保、管输方面的难题也史无前例进入讨论视野。
2013年,中国煤制天然气步入黄金期。
一方面,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重大政策的发布,煤制气行业政策利好频传。进入2013年以来,监管部门对煤制气项目的审批明显提速。另一方面,大唐国际克什克腾旗项目、新疆庆华项目一期等先行示范项目建成投产,试运行良好,煤制气产业化规模化的条件正逐渐具备。业界对煤制气的未来发展大多持乐观态度,但煤制气在经济、环保等方面的表现也引发空前讨论。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为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的方式之一,煤制气被赋予重要角色。该计划明确规定,“制定煤制天然气发展规划,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业界认为,煤制气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解决大气污染,该计划的发布明确为大型煤制气项目保驾护航,为之前一直严控的煤制气打开政策闸门。
此前,由于争议颇多,各地盲目上马,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上收煤制气项目审批权,并严令各地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准或备案煤制气项目。2011年3月,再次明确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的煤制气项目。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亦规定,到2015年,国产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76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煤制气约150-180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开展煤制气项目升级示范,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示范规模,“十一五”期间国家已核准的煤制气项目要尽快达产达标。
这一年,煤制气项目的审批持续提速。2010年6月,国家收紧煤制气审批权限时,国内仅有四个煤制气项目获批,分别是:大唐发电克旗年产40亿立方米项目、大唐发电阜新年产40亿立方米项目、内蒙汇能年产16亿立方米项目和新疆庆华集团年产55亿立方米项目。
但进入2013年,闸门放松,审批提速。2013年初,中电投新疆霍城60亿立方米项目、新汶矿业新疆伊犁40亿立方米项目、中海油山西大同40亿立方米项目等多个煤制气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开展前期工作的函)。
2013年9月在内蒙古举行的“2013煤制天然气战略发展高层论坛”又传出信息称,最近又有7个项目获得了开展前期工作的批文。整个2013年,已有20多个煤制气项目获得了“路条”。据测算,未来3年煤制气投资规模将超过2400亿元。
而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煤制天然气项目规划数量已逾60个,总体规划规模在2600-2700亿立方米。
在煤制气配套管输方面,目前已有三条煤制气外输管道建成,分别是伊宁-霍尔姆斯、克什克腾旗-北京、阜新-沈阳的输气管线。2013年,中石化新粤浙输气管道建设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该线路总长7927公里,覆盖新疆、山东、浙江、广东等12个省区,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更是给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另一个令行业振奋的消息是首批示范项目的投产。2013年底,我国首个煤制气示范项目之一——大唐国际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煤制气示范项目正式投运,所产的第一批煤制气进入中石油管网输往北京。该项目全部建成后,总生产规模将达到40亿立方米/年,成为北京第二大气源。
根据中石油与大唐国际签署的“煤制天然气购销协议”,预计从2013年12月起,大唐克旗煤制气项目每天将向北京市供气400万立方米,可有效缓解北京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并对整个华北地区天然气市场的供需平衡起到积极作用。
此前,另一国家级示范项目——新疆庆华55亿立方米/年煤制气项目一期工程于2013年8月竣工投产,所产煤制气进入西气东输管网。
业界认为,这两个示范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意味着煤制气产业化规模化的条件正逐渐具备,在政策与投资推动下,煤制气即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将领跑“十二五”新型煤化工。
诸般利好之下,2013年煤制气的行业态势正呈现出以下典型特征。
第一,发展煤制气的主力是大型央企。煤制气属资金密集型行业,据悉,一个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需投资约200-300亿元。目前,国内煤制天然气的主力以神华、中海油、华能、华电、大唐、国电、中电投等大型能源央企为主。另外,民营资本也不甘寂寞,2013年一期项目建成投产的新疆庆华55亿立方米/年煤制气项目即是由民企新疆庆华能源集团投资,总投资逾300亿元,亦是目前国内民营企业中产业规模最大的同类国家级示范项目。
第二,新疆和内蒙古成为发展煤制气的主战场。由媒体梳理的一份目前最完整的煤制气项目名单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计61个已建、在建、拟建煤制气项目中,有53个位于新疆和内蒙古,其中新疆即占37个。目前,规划中的共计2693亿立方米/年煤制气产能,仅新疆就占比近七成。
第三,煤制气及相关工程领域被普遍看好。今年以来,煤价持续下跌,国内天然气涨价,这也为煤制气的发展带来利好。2013年,多个咨询机构及业界专家均对煤制气未来表示乐观。有机构称,煤制气由于能源效率高、技术成熟,将充分受益我国天然气产业的爆发式发展。2013年初,中国石油董事长周吉平预计,今年我国天然气的供需缺口将达到80亿立方米,但到年终,国家发改委预测供需缺口达220亿立方米。长远来看,煤制气将成为填补天然气缺口的生力军。
受此影响,煤制气工程领域龙头企业亦被看好。广发证券报告称,对煤制气项目,假设项目总投资的60%属于工程部分,那么工程投资总额将达到8000亿元,而处于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工程投资额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相对于部分已完工项目的工程投资285亿元,市场前景客观可观。其中,中国化学占绝对主导地位,目前参与、设计了绝大部分在建煤制天然项目。
在被普遍被看好的同时,业界对煤制气项目的隐忧也逐渐浮现。现阶段,煤制气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效益问题。煤价与天然气价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目前煤炭市场清淡、煤价处于低谷的情况下,煤制气可能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未来煤炭价格不排除上涨的可能性。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长陈亚飞测算,如煤价为每吨500元,煤制气的原料成本为2.15元;如煤价为每吨200元,煤制气的原料成本则降至0.86元。当煤价固定在每吨300元以下时,煤制气项目应有收益。且未来页岩气走向如何亦对煤制气有较大影响。
第二,环保问题。2013年,杜克大学研究者对中国大规模发展煤制气表达了环保担心,其研究报告称,目前九个获批项目的合计371亿m3/年煤制气产能,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常规天然气的七倍。假如这些煤制气项目开工后实际产能为设计的90%,且连续运营4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210亿吨,而同期使用常规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30亿吨,中国想要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必将面临巨大挑战。该报告还称,每生产1000m3煤制气约需消耗6至12吨水,按照设计产能的90%计,这些项目开工后每年耗水将逾两亿吨,而新疆、内蒙等地水资源颇为紧张。
第三,管道运输问题。2013年底才通气的大唐国际克旗项目,即是由于管输问题才将正式通气时间延宕至今。管网是制约煤制气经济效益的重要管卡,有业内专家认为,由于我国的天然气管网都为少数石化巨头垄断,它们如果不愿别的企业进入,就会像过去的电网寡头,通过上网价格来限制。短线管网企业可以自建,但长距离管网投资巨大,运输则必须依靠中石油、中石化等,而如若第三方气源难以经济合理通过现有长输管线输送,煤制气的发展将被大大掣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