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最近几年,江苏省陆续出台了多个与化工园区环保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就在前不久,该省环保厅又下发了《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至此,一个功能齐全的化工园区环保规范性文件新鲜出炉,该省化工园区环保体系建设也随之日臻完善。
江苏化工园特色渐浓
记者从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经国家、省、省辖市各级政府批准,江苏省共设立、建成化工园区(集中区)70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1个,省级以上园区57个,总规划面积达到800平方千米,入驻企业2200余户,化企入园率达到六成,而规模以上企业入园率近八成。园区化已经成为江苏化工发展的一大特色。
以化工园区为主体,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五大化工聚集区:南京大石化工业区,已成为以现代炼油、乙烯、塑料、芳烃、化纤原料、橡胶助剂生产和轮胎、尿素等为特色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镇江沿江化工开发区,已成为以醋酸及其衍生物产品、合成树脂、皮革和造纸精细化学品为特色的化工基地;南通沿江化工开发区,已形成丁苯橡胶、百草枯、合成吡啶、代森锰锌等特色产品,成为以合成材料、农药添加剂为主导产品的化工基地;苏锡常沿江化工产业群,已成为以精细化工为特色的综合化工产业集群;徐州连云港苏北开发带,已成为以氯碱、纯碱、农化、煤化工、新能源和海洋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基地。
化工园区有着集中治污的优势,但如果治污不当,又会产生变分散为集中污染的风险。特别是在沿江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市,数十家大型化工园区沿江而居,对母亲河的威胁显而易见。所以,从环保制度和措施上对园区污染进行严格约束,现实和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环保建设紧锣密鼓
为履行庄重的社会职责,整肃与规范园区发展,江苏在“十一五”期间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全省化工园区(集中区)和化工生产企业环评审批工作的通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总额达4亿元以上的大化工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暂停审批化工园区以外的新(扩、改)建中小化工项目;省辖市内原则上只保留1~2个化工园区,各县(市)原则上只保留1个化工园区,不得新设。该省随后还下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化工园区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园区内化企达标排放。
近年来,为配合与适应化工园区发展建设需要,江苏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省环保厅也接连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和化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强全省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工作的通知》等约束与规范文件。
凭借上述规范性文件所产生的整肃、督促作用,不论是园区既有企业还是随后陆续入园的企业,均经历了一轮绿色环保过滤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大批“两高一资”产能被拒之园外。而随着化企入园集中度的提高,受环境制度监管的企业覆盖面不断加大,促进了行业节能减排,有效发挥了园区环保设施集中处置“三废”的优越性。
至此,江苏全省化工园区体现了产业链优势,体现了专、精、特、新面貌,体现了新兴产业崛起的势头,也体现了技术含量和体系智能化优异的特征。园区规模和档级大幅提升,目前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有136家,其中化工园区就有20余家。
环保新政看点颇多
记者发现,此次出台的《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具有以下几大看点。
一是园区规划与设立更严格。原则上不再审批新设立化工园区;禁止在人口集中区、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清水引调河道沿线区域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设立园区;园区开发边界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500米宽的隔离带,之内不得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
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更具体。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建设二次污染防治设施,对产生的有毒、恶臭气体进行封闭收集,并根据废气性质进行吸收或焚烧处理;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应规范化设置,每个园区原则上只允许设立一个污水处理厂总排口。
三是项目准入门槛更高。化工项目的核准(备案)由省辖市及以上投资主管部门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管理,新建(含异地搬迁)化工项目投资额不得低于1亿元(不含土地费用、不得分期投入);凡未落实危险废物合理利用、处置途径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严禁新上感官差、毒性强、治理难度大的化工项目;“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入区企业接管率应达100%。
四是提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建设要求。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和园区污水处理厂总排口要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视频监控系统和自动阀门。
五是重视应急体系建设。园区内所有投产(含试生产)企业应严格按《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开展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案、演练工作,并做好与园区整体应急预案的对接。
六是组织和制度建设要跟上。原则上,企业数量达到50家以上的园区,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员不得少于15人;企业数量不足50家的园区,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数不得少于10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