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日,湖北省碳交易中心开业,标志着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该省也因此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之后,第六个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地区。
4月2日,湖北省碳交易中心开业,标志着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该省也因此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之后,第六个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地区。
今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为3.24亿吨,首批被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138家耗能大户,均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高于6万吨标准煤的企业,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石化等12个行业,包括武汉石化、荆门石化、江汉油田、湖北化肥厂、兴发化工集团等石油和化工企业。在碳排放配额的“紧箍咒”下,企业如何良性生存?面对可能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又该如何应对?
记者了解到,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当日以每吨21元的价格,购买了省内某发电公司5万吨碳排放配额,成为湖北省碳交易中心开业后成交的首笔交易。
“碳交易是碳减排的一种市场化手段。买入二氧化碳排放权,实际上只是企业的权宜之计,企业真正要实现绿色发展,还要采取一些节能减排措施。”武汉石化副总经理管泽民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据管泽民介绍,武汉石化今年节能减排的重点就是合同能源管理和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武汉石化已拟出11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其中6个循环水场节电改造项目实施后(分6年实施完成),年可节电895万千瓦时;用1000套LED灯替换企业现有的汞灯和钠灯,年可节电33万千瓦时,照明耗电降低50%;提高汽油在线调和合格率,因少开泵,年可节电10.25万千瓦时;回收低温热替代低压蒸汽、用冷媒水替代循环水,年可节电10万千瓦时;优化公司蒸汽系统,对重整装置加热炉进行强化传热节能改造,年可降低瓦斯消耗4%。
为解决能源管理上的不足,武汉石化拟于今年5月前建立统一的能源管理体系,明确能源管理分工和职责、目标和方案;6月至10月进行体系试运并完成内部审核;10月至12月将体系提交政府部门评审,以进一步提高能源管理效率。
“虽说有压力,但我们必须从理念和认识上转变观念,把节能减排工作融入到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日常管理中去,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荆门石化总经理江寿林对中国化工报记者说。
谈及如何应对碳排放配额“紧箍咒”,江寿林成竹在胸:一是启动能效倍增计划,从管理和投入上研究具体规划,实现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公司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抓实抓细节能减排工作,对照目标任务将具体工作有计划地落实到岗位上,确保目标责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建立安全环保督导组,实施督导工作,加强考核评价,提高激励约束作用;三是围绕节能减排工作,对现有生产装置进行结构调整,对低效装置进行淘汰,快速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今年,荆门石化采购使用高热值煤炭,开始使用高硫煤焦作燃料,减少燃料消耗总量。同时,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项目将按照绿色环保、循环经济、增产减污的原则建设,其中环保设施投资占总投资的16%,项目建设后将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气体的排放量,真正做到增产减污。”江寿林如是说。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被纳入首批138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企业名单。近年来,该公司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创新环保管理模式,在技术工艺装备创新、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湖北也有一些企业表示“压力山大”。比如江汉油田,该企业今年碳排放额度仅为30万吨,工作人员表示明显不够。因为开采原油时,必须注入一定量的水和电用于开采,而随着开采量的加大,随之而来的是能耗的增加,如果按照超出20万吨产能来算,企业自行购买碳排放权交易权配额,就要增加400万元的成本,压力不言而喻。
早在去年7月,湖北省发改委邀请第三方核算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武汉分中心对江汉油田2009~2011年的碳排放总量历史数据进行核查核算,油田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了资料收集和提供工作,多次派人参加省发改委组织的相关政策、量化核查核算方法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部门进行了多次认真的沟通交流。3月26日,油田收到了湖北省发改委下发的《2014年碳排放权交易分配方案》。目前,油田的碳排放权交易配额还在进一步的讨论和确认中。
“参加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是企业积极履行企业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响应号召,主动加压,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运用市场机制,努力节能减排。”江汉油田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观 点
把握机遇 创新技术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李忠铭:
化工企业作为碳排放大户,面对碳交易,显然无法置身事外,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合力,共同研发低碳技术。为此,我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从长远看,碳交易对企业推进节能减排势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化企应积极行动起来,深入理解碳交易作为碳减排市场化手段的内涵,应积极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效降低减排成本。
二是尽快熟悉碳交易规则。企业应尽早组织专门人员学习碳交易相关知识,学习碳排放统计核算管理体系,对交易规则和自身的排放量做到知根知底。配额有余的化企,可通过碳交易出售配额,将补偿资金用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超出配额的化企,可以通过购买配额,降低减排成本。
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企业碳减排方面的技术创新。面对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化企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研发低碳技术。低碳技术路线可以从减碳路线、去碳路线和无碳路线三个方面来考虑。减碳技术路线就是研发和应用更加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大幅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去碳技术路线,就是采用技术措施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去除,典型的就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无碳技术路线就是采用新能源,比如太阳能、核能、氢能等进行生产的技术。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副院长郭嘉:
作为湖北省较早接触碳交易、并通过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培训的CDM项目专家,欣闻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湖北化企节能技术还比较落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这就给碳交易提供了实施的空间,而且全省碳交易的制度设计较好,各个企业参与积极性较高,有利于该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化企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生物质能源化、煤层气综合利用、甲烷回收利用、HFC-23分解、N2O分解和利用等领域开展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并将富余的碳排放量进行交易,可以弥补企业资金不足,用于开展新的技术、工艺改造或产品升级换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