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化工设备网 > 技术 > 论文文集 > 正文

国产干燥设备基础研究不足制约发展

作者: 2014年04月16日 来源: 浏览量:
字号:T | T
在我国,干燥设备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近20年来,干燥设备行业快速发展,经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大多数工业化机型我国都可以制造,基本扭转了干燥设备靠进口的局面,也涌现出一大批干燥设备制造企业。

在我国,干燥设备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近20年来,干燥设备行业快速发展,经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大多数工业化机型我国都可以制造,基本扭转了干燥设备靠进口的局面,也涌现出一大批干燥设备制造企业。据估计,目前中国的干燥设备厂家约有5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就数量而言,我国算得上是世界干燥设备生产第一大国。但我国多数干燥设备生产企业技术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技术可言。一批投资少、技术含量低的"杂牌军"以大量低质、低价的设备挤占市场,不仅影响了我国干燥设备的整体形象,更引起了国内干燥设备价格的"内讧",从而使中国干燥设备的整体竞争能力难以得到发挥。 

   研发不足制约发展 

  我国的干燥设备在自动化控制程度、外观质量、成套性和功能组合性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颇大,主要的问题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和区域集中两方面。 

  缺少理论研究是制约干燥设备发展的一大瓶颈。被干燥物料的物性多种多样,仅靠几种干燥设备并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理论研究是开发新型干燥机的基础,中国干燥技术的发展,必需培养一批理论研究、干燥技术开发工作者,以提高我国干燥设备的技术含量。近年来,我国虽然有一些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远不够。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与丹麦、加拿大、日本等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同时,各干燥设备企业还欠缺一个合格的实验流程。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干燥设备厂还是理论研究单位,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实验基地。干燥是实验性很强的技术,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干燥设备制造,实验手段都必不可少。通过实验,理论工作者可以总结出干燥过程中的许多规律,设备制造厂通过实验确定出各种工艺参数。但是,许多单位恰恰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有些设备厂甚至没有一套实验装置,在设备设计中有很大的盲目性。 

  目前,实验手段薄弱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设备制造厂对实验过程认识不足,认为可有可无。二是实验装置机型较多,投资巨大,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建成完善的实验基地是我国干燥技术研究的当务之急。三是缺少实验人员,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较弱。有的企业没有一个技术人员,设备生产过程中甚至没有图纸,仅凭机械加工人员的估算和经验来生产价值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设备,这种现象在干燥设备行业并不鲜见。 

  而制约行业发展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虽然我国有众多的干燥设备厂,但这些厂主要集中在几个地域。大量低水平企业的集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便于仿制。几十家甚至近百家企业生产同一个机型,造成你能做我也能做,你不能做我也不能做。各家的说明书、宣传资料如出一辙,内容惊人地相似,专利产品则凤毛麟角。这种局面的结果可想而知。 
  
自主创新是惟一解药 

   "知止而后有定",要解决行业现存的这些问题,使整个行业从代价惨重的互相模仿与价格战的困境中脱身而出,就只有全心全意地从基础理论研究、自动化技术等领域出发,一丝不苟地修炼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基础理论研究是开发新技术的基础,只有干燥技术的发展才能推动干燥设备的进步。我国应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干燥基础研究基地。深入研究干燥机理,为技术开发奠定理论基础,这样才会使我国的干燥设备逐步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国产的干燥设备自动化水平低、控制手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目前自动化水平,解决干燥设备中的控制问题并不困难,但最缺乏的是自控技术与干燥设备合理结合的问题。前面曾提到,物料不同对干燥机的要求也不同。同样,物料不同对控制手段的要求也有较大区别。自动控制在干燥机中的作用众所周知,但其一次性投资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有时控制设备的投资甚至超过干燥机机械部分的投资。针对干燥机、干燥工艺要求合理确定控制方案,针对具体干燥工程确定恰当的控制手段,也是目前应开展研究的课题。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标签:国产 干燥设备 基础研究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