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兰州自来水污染,看似偶然,实有必然;兰州市政府14日发布通告称,事发地自来水苯指标已恢复正常,从14日7时开始解除应急措施,当地市民可以放心安全饮用自来水。
兰州自来水污染,看似偶然,实有必然;虽是个案,但城市供水的安全隐患有着共性。保障饮用水供应,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理应挑起担子,而不应视其为财政包袱,一甩了之。在普遍不容乐观的水安全面前,该警醒的又何止兰州政府?
饮用水“安全阀门”亟须升级
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经紧急处理已告一段落。兰州市政府14日发布通告称,事发地自来水苯指标已恢复正常,从14日7时开始解除应急措施,当地市民可以放心安全饮用自来水。
这一事件,涉及兰州城区二百多万人口饮水安全,受到全国舆论高度关注。目前来看,因为上报事件延迟,以及承担自来水原水运输任务的自流沟超期服役,当地自来水公司受到舆论质疑。当地政府虽然处置有力,但因此前对石化污染的历史遗留问题未作有效解决,最终酿成此次事件,同样受舆论指责。
不能不说,在经过三十多年高歌猛进的工业化城市化之后,许多城市密布工业园区,许多江河湖岸边密布工业群落,许多饮用水源地水质已经大不如从前,饮用水安全的环境因素日趋复杂。水污染局势,历经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的放大,它已不是一个何处游泳的问题,而是更加严肃的“家里的水能不能喝”的问题。透过兰州水污染事件,可以照见众多城市普遍存在的自来水安全隐患——
水质监测网络能否更密?国家对饮用水已经规定了106项检测标准,但其中42项仅为常规检测,每月抽样检测一次;而包括苯在内的非常规指标为64项,则半年测一次。此前,兰州刚刚对自来水作过全面检测。因此,若不是4月初又偶然性地重新作了检测,兰州市民很可能要喝上半年才会发现“中枪”。实际上,今年1月份以来,全国已发生了10起自来水异味问题,而其中6起检测水质合格。一方面水质正常,另一方面又明显有异味。这种矛盾,映射的正是水处理技术方法跟不上环保形势变化的尴尬现实。在一些城市,具备深度水处理能力的自来水厂,十分缺乏。因此,对一些水环境复杂的地区特别是化工污染突出的地区,针对性地扩大检测物范围、提升检测频率、升级水质净化技术,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再推广一步讲,包括供水在内的许多重大民生都面临着一个跟随时代发展而提升监管水平的问题。比如食品菌落的监测,城市危房的隐患排除。在这些方面,政府再不能坐等危机升级再采取行动,而应承担责任,一旦苗头现身,坚决消灭,并举一反三,完善监管网络。
城市规划能否更合理?兰州的自来水取水于黄河,取水口附近是石化企业包围区。这些石化企业处于城市冬季上风口。2007年,环保部组织的石化行业风险排查中,兰州石化曾被确定为重大环境风险源单位。但城市布局一旦成形,特别是又涉及地方GDP政绩以及大企业利益,改变就难上加难,终于酿成今日危局。实际上,多少城市在发展之初,开发工业园区是头等大事。而这些园区布局是否对人居环境有潜在威胁,则少有关注。今年3月,环保部曾发布首个全国性大规模研究结果,我国有2.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这样的一种现状,实际是早些年城市发展规划重经济效益、轻人文关怀的恶果,当引以为戒。
政府和自来水公司应对能否更科学?在此次兰州水污染事件之前,兰州已经曝出了自来水异味问题,但当地一方面宣称水质检测合格,一方面大力追查所谓的谣言散布者。没料到,仅仅一个月时间,问题真的来了。而当地自来水公司在苯污染被确定后的延迟上报,更引人诟病。不得不说,如今,在民众的环境危机和权益自觉面前,政府理应更多顾及民众感受和知情权。制造谣言,蛊惑人心,扰乱秩序,固然法理不容,但谣言有生存土壤,反映民众的信息需求未能合理满足。这种危机面前的信息饥渴,应该通过政府对危机的及时应对,以及对处置过程的公开透明化,来加以消除。一派高深莫测、天威不可冒犯的势头,只会加剧紧张。
兰州自来水污染,看似偶然,实有必然;虽是个案,但城市供水的安全隐患有着共性。保障饮用水供应,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理应挑起担子,而不应视其为财政包袱,一甩了之。在普遍不容乐观的水安全面前,该警醒的又何止兰州政府?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