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的不断增强,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以及环保部发布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到201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部建成细颗粒物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的监测点,同时,逐步开始布局建设县级站、农村站。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的不断增强,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以及环保部发布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到201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部建成细颗粒物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的监测点,同时,逐步开始布局建设县级站、农村站。这些监测站点将按照空气质量监测“新标准”要求,分批增配PM2.5、O3、CO等监测设备,大气监测仪器行业将迎来采购潮。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表示,目前国内空气监测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技术受制于人、市场竞争混乱的局面,行业发展亟待有效规范。国家应从科研、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强对本土龙头企业的扶持,刺激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一台国产或进口PM2.5仪器售价在15万至40万元人民币不等,新建大气监测站点,配齐全套仪器,最低则需要人民币130万元左右。而“十二五”期间,国内要新增1500多个PM2.5监测点位,如每个新增站点均配齐全套空气监测仪器,以此推算,前期投入将超过20亿元,其中PM2.5仪器销售市场规模将达到3亿至8亿元。一般来说年运行费用为仪器采购价格的15%左右。以此推算,我国“十二五”规划新增1500个监测站点,每年的运营和维护费用将超过2亿元。
在国产品牌起步较晚,技术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国外产品采购仍是市场主流。因国外环保产品开发及推广时间早,且国外公司综合规模大,在国际上排名靠前,故在国内环保市场的认知度较国内环保产品品牌要高。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各地自行组织的招标采购项目中,仍然以价格高昂的进口设备为主。而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停留在技术模仿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内的PM2.5监测仪器在市场份额、稳定性、产品先进性上劣势明显,只在造价上有一定优势。
我国空气监测仪表仪器行业技术尚不够成熟,因其缺乏技术资金,研发能力低、低水平重复多,仪器种类、质量、性能很难与国外企业抗衡,行业发展面临多重障碍。对企业而言,若想在环保产业中分得一杯羹,不可避免要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国际技术标准认证等问题。一方面民族企业需要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加大自主开发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国内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或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对掌握核心技术国外企业的并购,从而快速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并发挥本土优势,客观分析国内环境治理的难点,开发适应国情的产品。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还期待国家加强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技术创新。
首先,制定国家重大环保技术科研项目指南时,应积极吸纳龙头企业参与,充分调研龙头企业在关键技术研究、关键成果转化方面的各类需求并予以指导、协调资源,在实现产业化后要从国家政策层面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
其次,创新金融政策,建立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担保基金。因重大技术研发周期较长、占用资金庞大,而且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企业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很可能面临产品和技术没有销路和市场的情况,这种研发风险的增加,导致企业不敢过分投入,制约了企业和行业的技术创新。为此,以担保基金的形式减轻企业承担的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
最后,政府财政资金采购,应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产品倾斜,这也是国际惯例。另外,进一步培育创新土壤,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资助扶持力度,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立法层面、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全面推行研发费用退税等,多措并举,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