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化工设备网 > 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我国环保装备须走精细化路线

作者: 2014年05月27日 来源: 浏览量:
字号:T | T
【摘要】我国的环境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新闻焦点,接连发生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民众苦不堪言。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频频出台污染防治政策,出重拳“水陆空”三位一体向雾霾宣战,这也给国内环保装备产业带来了难

【摘要】我国的环境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新闻焦点,接连发生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民众苦不堪言。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频频出台污染防治政策,出重拳“水陆空”三位一体向雾霾宣战,这也给国内环保装备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国的环境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新闻焦点,接连发生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民众苦不堪言。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频频出台污染防治政策,出重拳“水陆空”三位一体向雾霾宣战,这也给国内环保装备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环保以及环保产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13年以来,颁布的相关环保政策数量近30条,超过2010——2012三年的总和,并由“喊口号”阶段具体到了落实阶段。其中,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是国务院确定的环境保护三项重点工作,2014年已展开“水陆空”三位一体的污染防治。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整个环保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都是空前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的机遇,促进行业的发展。 未来我国环保装备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环保设备应朝着专业化、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功效不断提高,满足我国对环境改善的高要求。
 
  根据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数据,环保装备制造业2013年1——9月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增长幅度为19.07%;出口交货值69.79亿元,同比增长38.17%,增长幅度在机械行业61个出口行业中位居第一。
 
  我国环保装备产品以空气和水污染治理设备为主,分别占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40%以上,固体废物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年产值分别占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5%、6.5%、2.3%左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河南、福建、河北、辽宁。
 
  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北京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直奔10万台(套),远远超过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拔得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的头筹。这与其首都地位、严重的环境污染及政策支持力度等有着直接关系。
 
  随着各项政策逐渐落地,2014年以下三个细分领域更是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年行业收入规模同比大幅增长38%。2012——2015年,随着空气、烟气、水质监测等子行业因监测点数量以及监测内容的增加,行业规模将迅速扩张。
 
  二是空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设备。2014年作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100亿元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同时,总投资预计2万亿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出炉,这将为水污染防治设备行业带来政策利好。
 
  三是固废处理设备。《2013——2017年中国固体废弃物处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2013年——2017年,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行业投资将达到8000亿元,占环保产业总投资比例将达到25.8%,年复合增长率约30%,是环保行业整体投资增速的两倍。
 
  根据《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预期,我国环保装备总产值年均将增长20%,2015年环保装备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届时,我国将建成10个以上环保设备产业基地,培养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优势环保装备企业。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空间,我国环保装备产业应当有所作为,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我国环保装备技术含金量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次,行业集中度偏低,多为中小型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再次,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最后,产品质量检测缺乏有力的监管,市场上鱼龙混杂,无法形成良性竞争,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标签:环保装备 精细化路线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