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塞气举井口装置
井下节流技术井场对比图
【摘要】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采气工程研究院是全国第一个以采气工程为主的专业研究院,集聚了一批有志从事油气井工程、采气工艺、增产工艺及配套工具研制、软件开发应用,采气及增产技术室内实验评价、工程技术推广,以及钻井、地质监督管理等专业的中高级优秀研究人员,拥有油气井增产技术实验室、采气工艺实验室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成员单位之一。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采气工程研究院是全国第一个以采气工程为主的专业研究院,集聚了一批有志从事油气井工程、采气工艺、增产工艺及配套工具研制、软件开发应用,采气及增产技术室内实验评价、工程技术推广,以及钻井、地质监督管理等专业的中高级优秀研究人员,拥有油气井增产技术实验室、采气工艺实验室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成员单位之一。大量的科研成果在国内8个油气田成功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业内具有较高的信誉和知名度。近日,“四川气田开采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气井井下节流技术与配套工具推广应用”等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四川气田开采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由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采气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四川气田开采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项目主要完成人有李鹭光、佘朝毅、付永强、张永国、李季、黄艳、马辉运、唐永帆、刘祥康、钟晓瑜、熊杰、刘燕烟等,针对川渝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现状,应用创新思维和原始技术创新对关键技术改造、集成,并对井下节流、柱塞气举排水采气、低分子可回收压裂液、天然气回收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四川气田开采节能减排配套技术体系,实现了压裂液回收处理和天然气回收利用、低压气井清洁高效开发、气井地面流程简化等技术突破,也为气田开采节能减排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四川气田开采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功探索并形成了气田开采节能减排配套技术体系,形成针对常规气井、气水同产井、含硫气井的井下节流工艺分析及设计方法,计算精度高达90%以上;国内首次自主研发出适用于H2S含量高达225g/m3、温度≤150℃、节流压差≤70MPa的高抗硫井下节流系列工具,填补了国内外高含硫气井井下节流技术空白。
自主研发的适宜于深井、含硫、高气液比柱塞专用工具且形成了配套技术,首次在深井、含硫气井中实施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卡定器座放深度达3927.6m,创造了国内同类技术下深纪录,使测温测压柱塞、分体式柱塞及柱塞控制系统成功实现远传远控;自主研发出低分子聚合物可回收压裂液,采用低分子量瓜胶、有机硼交联剂和胶囊PH调节破胶剂,实现了可控破胶和重复胶联,具有低残渣、低伤害、弹性好、耐温、耐剪切性强的特点,使压裂液可回收利用,平均回收率达79%,平均回收利用率96%;同时,形成适宜于山地、井场空间狭小、管网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气井测试过程中的天然气回收技术,实现了低压小产量气井测试过程中天然气的回收及装备的撬装化。首次在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宁201-H1井成功实现了撬装化工艺回收放空页岩气,首创西南地区天然气非管网生产,填补了我国页岩气工作的一个空白。
目前,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已受理发明专利2项,制定企业标准7项,发表论文7篇。经专家鉴定成果自主创新性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抗硫井下节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在四川、重庆推广应用362井次,共计节约天然气6390.8×104m3/a,节约清水4662×104m3,折合标煤84997.3tce/a,减少COD排放9.3t、CO2排放量208815t/a、SO2排放量1699.6t/a,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5亿元,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促进了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使我国进入拥有该项技术的世界先进行列。荣获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气井井下节流技术与配套工具推广应用
该项目团队由熊建嘉、佘朝毅、张华礼、孙万里、郭静、尹强、谢南星等主要研究人员组成,充分利用气井地层温度防治水合物技术,采用该项技术的气井取消了地面水套炉和燃料用气,单井每年节约的天然气15×104m3(折合标煤180吨),常规气井单井节约地面建设投资140万元,含硫气井单井节约地面建设投资200万元,为实现单井无人值守、多井集气、集中分离、自动控制的气藏生产管理模式创造了条件,达到了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的目的,促进了气藏规模效益开发。
项目在首次研制耐压70MPa常规固定式井下节流工具成功基础上,为适应各类气井的实际和推广需要,深化了设计,改进了结构,优选了材质,配齐了规格,形成了施工操作规程和制度,为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根据中高含硫气井、凝析油气井的具体需求,结合发展需要,在推广过程中自主研制形成了满足现场23/8″、27/8″、31/2″生产管柱需求的固定式和活动式两大系列、十种规格的井下节流工具,实现了在中高含硫气田、凝析油气田等井下节流技术的突破,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制定企业标准2项。
目前,成果已经在中石油川渝气田推广应用283口井,应用成功率96%,推广面占50 %以上,节约地面建设投资4.7亿元,每年节约燃料气4200×104m3(折合标煤5.09万吨),并在长庆等国内多个油气田得到成功应用,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了低碳环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荣获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采气工程研究院院长 佘朝毅)
相关资讯